聆听录取西方学院和威廉玛丽的学长畅谈申请心得
Alex Dong
背景:上海星河湾双语学校 托福 108, SAT 1520, AP8门
录取:威廉玛丽学院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西方学院 Occidental College
专业方向:心理学 psychology
申请季就这样结束了,在顾问老师的邀请下,我在此写一份总体回顾, 毕竟这对仪式感和理清未来方向都很重要,所以这并不是不得不做的任务,而是很有必要的项目。
Alex
01
AP学习
首先我会先讲一下AP学习。我这三年是作为沪上一标准AP课程学生而度过的,就读于星河湾双语学校。外界盛传AP课程难度不如IB甚远,这点我持以一半否定一半肯定的态度。就我所了解的IB而言,的确硬指标课程更多,而且有Paper的任务要做,辛苦的很,但这并不是说AP就是一个绝对要求低于IB的体系了。AP的特点在于自由度,因为学生可自行选择要参与考试的科目数量和内容,所以就构成了即使三年一年一门这种极为懒散的状态下也可顺利毕业的情况,但同时与之相对,AP也没有封顶的上限数量。以我自己为例,第一年就考了计算机科学与微观经济两门,高二和高三则各选了3门课程,也就是总计8门不同的学科考试。而且因为我自身能力限制原因,这个数字远远不到某些大佬15 门、堪称人类上限的恐怖级别。故此,我认为AP与IB的对比很看个人,虽不可否认IB的底线难度超过AP不知凡几,但也必须承认有比IB平均水准高出很多的AP学生存在,因此考虑这点的时候最好结合自身特点做出选择。
对于具体的AP选课与学习经验,我就着重根据有学习的13门进行讨论。我所涉及的科目按照文理倾向划分如下,其中实际参考8门,未考5门。
文科:美国历史,世界史,英语语言与写作,心理学,宏观经济(有学习未考),生物(有学习未考)
理科:计算机,微观经济,微积分BC,化学,统计(有学习未考),物理1&2(有学习未考)
整体而言我倾向于平均分配精力到文理科,因为AP的内容真的说不上太困难,有一定的英文阅读水平就应该问题不大,文科自然要多花些时间在记忆工作上,理科则是偏重练习和公式掌握,除非学习者天赋异禀,过目不忘或者理解力惊人,否则其实算起来整体消耗时间差相仿。
我个人会推荐三年考6-9门,按照每年2-3门的节奏量力而为,因为我自己就是贪多嚼不烂,结果十年级4门中的物理1物理2,十二年级6门中的统计和生物最终因为考5分的把握不足而只能选择放弃,也是十分可惜(宏观经济则是报名时手残报错成微观的结果)。
对于具体选课来说呢,我建议文科生选计算机,微积分这类很偏重逻辑思考的学科进行一定程度的锻炼,并且最好在学业压力不是特别大的高三进行学习,对于思考很有好处(如果高一高二就有心那也很好)。而像物理或者化学一类的知识性更重于思维量的学科,就看有没有兴趣了,没有兴趣真的不推荐硬啃。
理科生则是报世界史或者心理学比较好,因为整体就是不断阅读和记忆的过程,能够对逻辑功能与应用模块已经非常强的大脑做一个针对性锻炼,补足不擅长领域的能力。之所以不推荐美国历史和生物的原因是前者内容太过精细,很多时候需要精确到某个政策执行的年代之类的高难度记忆内容,而后者量太过庞大,对于相对较不擅长阅读记忆的理科生们来说绝非一个良好的开始。至于宏观经济,我只能说其实是玄学,一套自洽的逻辑而已,擅长挑漏洞和找bug的理科生们未必忍得了去记忆这样的内容。
02
时间管理
高中的生活也不能说是忙的如同国内生一般,但是整体还是充实的。考虑到我初中就读于沪上以课业压力著称的某著名“魔鬼学校“(其实和星河湾同出一系),我个人主观来讲觉得轻松得多,好歹不忙的时候每天能睡五个小时以上了是吧哈哈哈。我自己除了学科方面,也觉得组织和参加各类活动是非常宝贵的经验,所以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同样花在了这方面,例如我是我们学校沙盘模型社的社长,而且时常跑各种辩论赛之类的。而在高强度的学业与活动之间平衡,我讲一点深有体会的个人经验: 主观能动性是一切时间管理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也就是说,一个能做好时间管理的人必然是从心底里想要的,但是一个从心底里想要的人却未必能做好,这个时候就需要那些技巧了。 所以说,与其去天天研究一百样不同的技巧,第一步应该是仔细想想自己是不是在以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为好,考虑好自己要的是什么,想要具体做到哪一步,列出对不同事情的需求等思考应该在开始时间之前优先准备好。
大家都知道对于申请而言,标化与活动缺一不可,而到高三了必然要腾出大量时间完成文书,那么这里我的战略安排是高一高二结束所有标化考,活动做一个持续三年的长项目并见缝插针安排短期项目,高三时间大部分放文书写作这样的计划。
学业方面高一上突击托福上100,高一下提前考完两门学校规定学习两年的AP(计算机和微观经济,也是因为必须确保这两门五分才放弃了物理1&2全力准备),第二年AP课时间全部用来自习SAT,高二下中期保证SAT已经上1500,跟课完成微积分BC并在解决SAT后课外自学完成另2门 AP考试(心理学,美国历史)。高三主要时间文书,申请全部提交后专心AP学习。
活动方面第一年周末前往沙盘模型工作室学习了解制作过程并动手进行练习,在同学中
发展感兴趣的骨干成员,为第二年开办社团做准备。第二年开办社团,扩招人员并利用放学后时间完成大部分工作,第三年从社长位隐退并交给下一届热心成员管理,主要精力用于文书,但继续保持参加活动。除此以外,锻炼口才和逻辑能力,在任何有多余空闲并有赛事的时候去参加美式辩论和演讲竞赛,填补小活动的空白区。
就此可以看出,虽然看起来有些困难,但是只要合理安排搭配时间并全力以赴去执行,即便是这样的任务也是可以顺利完成的。再次强调技巧虽然重要但不是第一优先,计划应当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要是意志力和专注度,能约束自己节约时间做到哪一步为第一考量。定下太好高骛远的完美计划只能导致不能完成,增添焦虑并内心受挫,久而久之不但染上了“习得性无力“,还徘徊于三分钟热度和五十七分钟怠惰的死循环里,这是万万不可取的策略。总结而说就是:先心态,后行动。先意志,后技巧。先战略,后战术。
03
申请经验
说到活动就不得不提一提顾问的事儿了。 我知道有很多国际生或者国际生家长认为顾问是一个全包型工作,不但要规划学习方向,还要提供活动机会,最好能直接和常春藤招生官有联动之类的种种……但现实点讲,因为顾问老师们也是要吃饭的,所以很多机构终归不免会在宣传中稍稍美化一下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属于人之常情。可是有问题的是一些家长或者同学就认定只要有一个优异的顾问,活动统统手到擒来,再不行包装下也就能敲开名校的大门,私以为这是很错误的。顾问老师们丰富的经验的确能提供方向上的指导,我在这一方面就真的受益良多,但切不可用顾问的光环来粉饰自身的怠惰。
我和我的顾问的互动态度一直是合作型的,同时认为这是非常健康而有益的状态。 比如,我第一次见顾问老师的时候就是拿着自己的三年整体计划表去的,之后也一直没有“托管“给顾问,而是根据情况及时讨论即时调整。我自己认定的最多受益的方面在选择专业方向和择校申请这两块,因为顾问老师所有的丰富经验是我不可能通过自己的渠道获得的,所以这种硬需求,而我的顾问,顾耳东老师,就非常及时的提供了我良好的帮助,让我获益良多。
我申请的方向是心理学。这也是我和顾问老师共同商议得到的答案。因为我个人觉得自身没有体现出非常明显的文理偏向性优势,所以无论是读纯文科还是纯理科都十分浪费,试图寻找有机的结合部分。同时,我对人类本身一直抱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就最终定下了这个专业发展方向。我知道很多时候大家会考虑到毕业后的就业压力而放弃兴趣,选择一些热门专业,但是私以为大学阶段还是应该以自身爱好为主导方向,大概有三条理由,按重要性由高到底排列:
1. 兴趣是主观能动性的第一推动力。众所周知的是美国本科教育质量天下第一,但是隐藏在其下的也有学业压力天下第一的事实。4年毕业率和富有美国精神的竞争性环境给孤独漂泊海外的留学生们带来的压力非比寻常,而这时如果每天面对的学科还令自己提不起一点兴趣乃至反胃,抑郁之类的心理疾病频发也就不是不可理解了。
2. 大学本科专业未必是将来从事行业。除非对于医学或法学这些门槛很高大学就需要预科培养的方向来说,剩下的就业很多时候不一定必须是本科教育的内容。美国教育的精彩部分也在于通识教育带来的整体素质提升和明确未来方向,所以提前如此多的担忧实属不必要。
3. 大学是允许转专业的。因此如果真的不清楚自身真正兴趣和发展目标,也没有武断做决定的必要性,因为这不是不当即下定决心就再没这个机会了的0 or all 问题。选择从兴趣入手,慢慢观察慢慢了解自己,再做出妥善的决定,这也是我所在考虑的发展方向。
这些理由也是我在和顾问老师反复讨论的过程中得出的,包括之后随之而来的择校讨论,在这两方面顾问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因此,个人意见是选择的时候应该更多着眼在这个角度,而不是外包装有多美精美诱人。
Dreammakers
04
文书准备
对于文书写作,我的活动经验大部分都是放在辅文书(supplement essay)里写的,而主文书主要讨论的是一个生活体悟,所以我也不清楚这个方面能否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呢。能做的事就是保持日常生活中的思考习惯吧,看到了一个现象,不要只有“啊是这样啊“的印象留在脑子里,要能够去抓住一点点违和感或者新鲜感思考”欸那为什么会这样呢?“。这种思考的本质也是一种探索精神,比单纯的接受更花时间和精力,但是能积累下大量的材料,引发不同方向的思考。比如说,我文书里讲到的就是关于在买一盒沙拉时发现自己的理性思维在给这个行动制造一个成立的理由(减肥),而我早就忘了这个习惯性行为的真实动机(和人打赌不吃肉),由此展开了对潜意识对思维的影响以及理性思维的缺陷的讨论。像这样的生活小
事带来的思考是很难通过事后回忆去提取的,所以培养其这样的习惯则显得尤为重要。
除此以外,标化方面我的理解就是别为了考试而考试,那真的很低效。如同SAT的名字告诉我们的一样,这是学术能力预判测试,重点在于观察你的潜力以确定未来的可能性。那么多的机经啊宝典啊技巧啊,能换来高分固然不假,可是也只能带给学生一个分数而已。着眼于分数而忘记了能力的强化,到时候只有一个空头高分却没有匹配的高素质,进了大学当考试不是唯一的时候,吃苦的也是自己。提升总体能力,多做原版阅读,进行大量写作练习,这些都是长远来看会令自己获益匪浅的方面,完成了以后再着手技巧的训练自然是事半功倍,用起来也更是得心应手。
择校选择则不必多讨论了,因为不算辉煌,决定因素也很个人。我拿到的最好的offer是来自威廉玛丽学院的录取,而我最终决定去位于加州洛杉矶市的西方学院,这其中有地理位置,氛围偏好等等个中个人原因在内,所以姑且说出来对宏观意义上最有价值的想法就是别被排名迷花了眼,那不是唯一的因素且未必那么准确,良好贴合自身特质的环境或虽然不同但期待已久的环境对我而言比Times或US News上一个冷冰冰的数字更有意义的多。
那么在文章最后,作为已经结束这三年长跑的过来人,对于还在咬牙坚持的学弟学妹们其实有很多想说的话,但姑且浓缩为一条:
尽最大的努力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能做到这点就真的很成功了,学长都会仰慕这样的学弟学妹们。
Dreammakers
想知道更多留学故事?戳下面的链接:
南加大学长浅谈美国计算机CS专业
工程类学生转专业申请CE/CS
那些不为人知的STEM商科项目
怎么避开美研申请的弯路(一)
怎么避开美研申请的弯路(二)
雪城学长聊土木专业近况
圆梦哈佛是怎样一种体验
非985,211如何录取哥大应用分析专业
放弃国内大学录取迈阿密牛津
欢迎关注我们!了解更多留学资讯
微信ID:liuxuezd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用户推荐收藏至Dreamgo网站,其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及知识版权均属用户或用户转发自的第三方网站,如涉嫌侵权,请通知copyright@dreamgo.com进行信息删除。如需查看信息来源,请点击“查看原文”。如需洽谈其它事宜,请联系info@dream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