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116年辉煌校史这两个泾阳人功不可没

西大双甲子  泾阳两先贤

10月15日,全国著名高等学府西北大学举行了庆祝建校116周年校庆暨“双一流”建设推进大会,中科院院士侯洵,著名作家贾平凹获得杰出校友“玉兰奖”。其实,在西北大学一百多年的漫长岁月中,有两个泾阳人为学校最初的基础建设及百年辉煌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两位泾阳人就是周镛高鸿

西北大学旧校门

西北大学旧貌

西北大学的校史最早可追溯至1902年创办的陕西大学堂,后相继更名陕西高等学堂、西北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国立西北大学,1950年恢复西北大学校名至今。就在建校之初学校更名为陕西高等学堂的1906年,一位年仅31岁的陕西泾阳人出任当时的学校监督,也就是校长一职,他就是1875年出生于泾阳县城关帝庙巷的周镛。

周镛字石笙,他与兄周镇、弟周锜都是泾阳乃至渭北一代的名流雅士,周氏三兄弟与后来成为国民党元老的于右任为莫逆之交,尤其是周镛后来还娶了于右任的妹妹于仲华为妻,由好友变为至亲。周、于两人年少时都以好学闻名乡里,又同在泾阳县味经书院受教于关学大儒刘古愚,于右任在后来为周镛写的墓志铭中说道“里中耆旧,殆无不指目吾二人,期其远大者”,堪称泾阳一时的“双壁”。后来,因为个人志向和历史际遇不同,两个少年才子选择了不一样的人生道路。于右任中举之后并没有走传统的仕途之路,而是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昌言革命”,追随“国父”孙中山矢志救国,遭清廷通缉,亡命在外。而周则一直走着一千多年来读书人的传统道路,继续钻研书经课艺,中举之后接着参加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会试,最终考中二甲七十四名进士,他成为了科举制度終结前(1904年)泾阳县历史上最后一位进士。

周镛(1875—1930)

于右任亡命在外之时,周氏三兄弟涉险照顾他在泾阳、三原的至亲,这种情同手足的金兰之交使于右任不胜感激,他在后来追忆乡贤的《泾原故旧记》中写到:“定侯(周镇)老成炼达,料事多中,石笙(周镛)为余妹仲华婿,为文不起草,千言立就。余出走海上时,在故里关怀吾家,勤劳奔走者,则定侯与其弟锜也,锜为人抗爽有大志,早死,丁未、戊申(1907年、1908年)之际,余先后归里省亲葬亲,赖定候多方护持。石笙在北京闻余亡命,东游道沪,所以鼓励者甚至。”

中进士之后的周镛被分发到刑部任主事(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处级秘书一职),在刑部任职期间,他还是跟以前一样保持着书生学者的习惯,手不释卷,“暇即究心经世之学”。过了不久,因为父亲病逝回籍丁忧。光绪三十二年(1906),正在陕西师范学堂斋务长任上的周被陕西巡抚曹鸿勋派往日本考察学务及宪政,走出国门的周镛利用半年多的时间将日本的高等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在年底回国后,结合国内和陕西省的实际情况撰写出了详实可行的调查报告,得到曹鸿勋的大力赏识,随即被任命为陕西高等学堂首任专职监督。从光绪三十二年(1906)到宣统三年(1911),前后5年,是任职时间最长的高等学堂监督。

于右任书《周君石笙墓志铭》(请横屏观看 图/网络)

周镛不仅是西北大学早期校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更是陕西高等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于右任说他“颇汲引中外名士,使在讲席,学风丕变”。周掌校期间聘请的中外名士里,既有反满革命思想的同盟会会员如邵力子、李仪祉等留洋学生,又有数学名家屠守仁等名师宿儒,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聘请足立喜六、铃木等日籍外教为学生传授先进的科学知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周镛支持日籍教师、当时颇具盛名的考古学者足立喜六考察关中地区的文物古迹,足立的考察团队利用当时还属风毛麟角的照相机拍摄下了关中地区众多的文物古迹风采,后来在其回日本之后著成《长安史迹研究》一书,成为最早一部外国学者研究西安文物的专著。《长安史迹研究》书中记载的许多古迹后来或自然凋零,或毁于战乱,或遭人为破坏,早已无存,因此这些20世纪初的历史照片现在看来尤为珍贵。其中最为珍贵难得的是拍摄了周镛的家乡,也就是位于泾阳的唐崇陵及太壸寺等古迹,成为泾阳最早的真实影像。在周镛的亲力亲为、呕心沥血下,传统思想与现代理论在陕西高等学堂进行了充分融合,使科举制度结束后秦省早期学风有了很大的改变,这全部得益于作为一名教育家的周镛所具有的兼容并包的开放胸怀。

宣统三年七月初五日(1911年8月28日),陕西巡抚恩寿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对周的教育贡献尤为褒奖,称:“成绩以任事五年之该堂监督周镛办事为最久,出力尤多。查该员周镛品望俱优、由法部主事奏留在籍办学,勤劳卓著,会间初终,陕西风气递开,观成不易。该堂现已三次毕业,成就学生二百余名,实属异常出力。准将法部主事周镛免补本班以员外郎留部补用,并加四品衔以昭激劝”。

1910年9月,清政府为应对政治危机,成立立宪准备机构一一资政院,也就是国会,从全国范制内推举200位负有名望的官绅担任议员,其中一百名为朝廷钦选,一百名为民选。周镛因是当时西北地区学界翘楚,又有留洋考察日本宪政经历,遂被推举为当时陕西仅有的四名民选资政院议员之一,代表陕西赴京师参加当年10月3日召开的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成为清末宪政运动的实践者。

民国以后,周镛闲居在家,在此期间,他受礼泉名士宋伯鲁之邀担任《续修陕西通志稿》提调(即陕西省志编委会主任),搜集整理兵燹之后的乡帮文献,他的编辑整理工作为以后杨虎城主陕时修订《续修陕西通志稿》奠定了基础。

1926年3月,吴佩孚委任河南军阀刘镇华为陕甘剿匪总司令,集十万之众围攻西安,以消灭陕西的国民军,由此开始了民国史上长达八个月的“西安围城”事件。10月,于右任、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经甘肃东下,击溃“镇嵩军”,使西安解围。于右任找到一直在城中的周镛,相与商量解围之后的赈灾办法,得到了周的许多良策。紧跟着1929年,陕西遭受有史以来最大饥荒,蝗虫肆虐,赤地千里,饿殍满地,哀鸿遍野。在于右任的支持下,周毅然承担起部分赈灾事务,并担任陕西救灾委员会委员,他“主广设收容所及施厂,全活亡算”。由于急公好义,积劳成疾,周镛于1930年9月25日病逝,享年55岁。周镛之子,也就是于右任的外甥周伯敏,民国时期曾担任陕西省教育厅厅长及西北农学院(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院长,重教崇学之风在周氏家族有了更好的传承。

杏坛风清,吾道不孤!

周镛逝世62年后的1992年,又一位泾阳人毅然从千里之外条件优渥的南京大学来到偏居一隅的西北大学传道授业,将一生所学倾囊传授给家乡学子,又以他在学界的声望和影响力为推动西北大学迈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而努力,为世纪之交的陕西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位泾阳人就是已故美国伊利诺大学博士、南京大学、西北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高鸿。

高鸿院士(1918.6.26—2013.6.14)生于泾阳县王桥镇高家巷,其父是被誉为“泾阳三杰”之一的辛亥革命先驱高铭新(1887—1919,字季维),高鸿出生不到一年,他的父亲就被反动军阀暗杀。幼年的高鸿对父亲虽然并无印象,但父亲胸怀壮志、矢志救国的革命信念影响了高鸿一生。1938年,辗转陕西泾阳、三原、西安及江苏南京、扬州等多地求学的高鸿,考入了国立中央大学航空系,后转入化学系。1943年,高鸿毕业后留化学系任分析化学助教,1944年底自费留学美国,于1945年2月入美国伊利诺大学研究院跟随著名教授G.L克拉克,H.A莱廷纳等学习X—射线分析、极谱分析、仪器分析等课程。1947年2月,高鸿只用了两年时间就拿到了伊利诺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研究助理。由于在校成绩优异,高鸿获得了伊利诺大学为优秀毕业生颁发的两枚金钥匙。在伊利诺大学工作一段时间后,由于对祖国的眷恋,高鸿谢绝导师的再三挽留,于1948年回到祖国,从1948年开始一直在国立中央大学及后来的南京大学任教,历任副教授、教授,分析化学教研室主任、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工会副主席等职务,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中科院院士。

美国留学时期的高鸿

高鸿院士高瞻远瞩,严谨治学,精心育才,始终致力于分析化学学科前沿领域研究,多次参加全国基础学科科学规划的制订工作,对我国分析化学学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许多学生已是我国的高级专家、教授以至院士。他编撰的《极谱电流理论》是我国第一部极谱理论专著,并于1988年获国家优秀图书一等奖;《示波极谱滴定》、《示波滴定》和《示波药物分析》等是世界上示波分析领域的第一批专著。他用辩证的观点思索“分析化学研究什么特殊矛盾”,并多次在国家科学规划会议和全国性学术会议上阐述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推动了我国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

“我是陕西人民的儿子,想为家乡做点事情”,在南京大学工作近半个世纪后,年过古稀的老院士满怀赤子之心做出了他人生之中的第二个重要抉择,回到家乡陕西,任西北大学终身教授、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高鸿院士的到来使西北大学化学学科获得了分析化学专业第一个博士点,在此博士点的基础上,西大化学学科1994年获准“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997年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999年无机化学专业获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西北大学化学学科获准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十余年间,西北大学化学学科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呈现出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高鸿院士用他生命最后的精力为西部科教事业做出了贡献。

晚年的高鸿院士

2005年,在妻子李碧霞女士去世之后,高鸿院士也在耄耋之年回到南京颐养天年,2013年6月14日,高鸿院士以95岁高龄在南京家中安然辞世。在高老先生的追悼会上,时任西北大学校长方光华在悼词里给予了老人最高的评价,“高鸿院士对陕西、对家乡、对我校始终有着无限的热爱,他年过古稀却毅然在夫人的陪伴下来到我校任教,对我校的化学学科建设、“211工程”建设和化学学科人才培养做出了特殊贡献。高鸿院士的逝世,是我校的巨大损失,也是我国化学界的重大损失。西北大学永远不会忘记高鸿先生。”

泾阳故土,文脉深厚,晚清以降,学风犹盛,清代陕西味经、崇实、正谊、关中、宏道等五大书院里的前三个书院都在泾阳(正谊书院所在的鲁桥镇建国后划分三原县),从周镛、于右任到吴宓、高鸿等百年来闻名全国的政界名流、学界精英都是在这种学风的熏陶濡染下学有所成,为士林政坛所重。只要后人能够记住他们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踵武前贤、赓续学风,相信这块故土会依然孕育出对当地乃至全国的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发挥重要影响的杰出人才。


文字樊哲  图片:网络

编辑:泾水寒

来源:泾阳电视台(ID:jytvnews)


欢迎投稿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何订阅泾阳电视台微信平台:

搜索微信公众号昵称:泾阳电视台

或搜索微信号:jytvnewmedia

微粉互动请添加泾阳电视台唯一官方微信号

长按添加微信号

Copyright Disclaimer: The copyright of contents (including texts, images, videos and audios) posted above belong to the User who shared or the third-party website which the User shared from. If you found your copyright have been infringed, please send a DMCA takedown notice to copyright@dreamgo.com. For more detail of the source, please click on the button "Read Original Post" below. For other communications, please send to info@dreamgo.com.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用户推荐收藏至Dreamgo网站,其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及知识版权均属用户或用户转发自的第三方网站,如涉嫌侵权,请通知copyright@dreamgo.com进行信息删除。如需查看信息来源,请点击“查看原文”。如需洽谈其它事宜,请联系info@dream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