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芝加哥大学博士智库的高薪不要竟然转行去修摩托了

本期分享人:书单君原创作品,转载请联系后台

上一期,书单君和“书米”们分享了

台湾著名广告人,作家李欣频的读书心得

《我阅读,因为读书救过我的灵魂》

(☝点击阅读)

今天,书单君和“书米”们分享一本名字很有趣的书,《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


它的作者是一位美国男青年,马修·克劳福德(Matthew B. Crawford)。

别看这位老兄一脸淡定,气场沉稳,实际上他的职业生涯那叫一个波澜起伏!


马修从小爱好就和一般孩子不太一样,喜欢……嗯,电工。

不到14岁时,他就在社区担任电工助手。而且是全职的,没上学,一直持续到15岁。

上了高中,该专心学习了吧?不!他又跑到一家保时捷修理店当修理工,而且每个暑假继续兼职做电工

高中毕业,马修进入加州大学塔芭芭拉分校物理系,继续保持着暑假兼职做电工的习惯。大四时,他突然又对哲学产生了兴趣,这个兴趣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人生走向。

大学毕业,物理专业的文凭并没有帮马修找到工作,他只好创业,再次当起了电工




并不是。


电工的收入还不错,但马修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的苟且,而是一直感觉到远方有一股强大的力量牵引着他。

这股强大的力量就是哲学。

无聊的白领生活


毕业当了电工的马修对哲学仍然念念不忘,还挤出时间到夜校学习哲学的常用语言希腊语,一番努力后,终于进入了芝加哥大学。


依然不是。


在完成一年期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后,马修不得不将哲学暂时放到一边,重新回去工作。


“该死的,我好歹也有个硕士学位!”他希望找一份“精英分子”的工作。


几经周折,马修得到了一个在信息检索公司的岗位,职责是为不同类别的期刊编写摘要。

刚体验到办公室格子间的生活时,马修满是激动和兴奋。但很快,他发现这份工作槽点很多:

期刊的类别可能与他的专业差别甚大,比如《自然遗传学》,而撰写摘要是通读全文后才能归纳总结的;

工作任务从最初每日15篇增长到每日28篇,要想完成任务就得压制自己的责任心;

马修撰写的摘要从来没有因为未能充分体现文章内容而被打回;

……


是不是有熟悉的感觉?因为你肯定也有过这样的体会:


公司指派任务时完全不考虑你的专业能力和方向;

工作任务一味加码,最终不得不狠心降低质量来完成;

同事或上司不会顾及你的道德焦虑,完成工作指标成了最大目的;

……


一方面要缺乏创造性地为完成任务量而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因此承受来自内心的道德压力,马修想到了马克思谈到异化劳动时的话:


“人不再能自由地活动,只是遵从一种动物的本能。”

在信息检索公司工作了11个月后,马修还是回到了芝加哥大学。之后,他拿到了政治思想史博士学位,但就业再次遇到了困难。


他选择了逃避。

钱再多又怎样,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为了忘却职业发展的恐慌,马修开始研究拆解、改装摩托车,他还结识了一位摩托车古董收藏家,整天泡在对方的车间里,观看维修过程,探讨电机轴衬冶金术等话题。

正当马修羡慕着自由工匠的生活方式时,一位老师打来电话,问他是否有兴趣担任华盛顿某智库的董事,工资相当可观。他当然感兴趣,并顺利入职。


高薪报酬,智库精英,简直人生赢家对不对?可马修不这么看,因为他很快就发现了这份工作的问题。


比如,马修的项目之一,是对全球气候变暖提供论据,而这些论据必须符合石油公司的立场,因为它们为智库提供了资金援助。

也就是说,这家智库重视的是调查的形式,而非调查的实质,所谓的研究结果只是为给某些立场披上一层科学外衣,而这些立场是被各种利益关系裹挟的。这让他很厌恶:

为了金钱而寻找证据,让人感觉不到自由,脖子上的领带就像一道枷锁。


每当想到这些,那位摩托车古董收藏家的独立工匠生活,成了不断在他脑海中浮现的自由形象。


是时候放下“高学历就要拥有精英生活”的执念了!

为什么上班这么痛苦?

在智库工作5个月后,马修辞职,自己创业修摩托车。

离开枯燥无味的办公室,站在杂乱无章的摩托车修理店,马修感觉到这里才是更适合探索,更能激励实验精神的地方:

当看见摩托车驶出我的修理店,想着几天前它被皮卡拖来的样子时,即使我已经在硬邦邦的水泥地面上站了一整天,疲倦感也会立马一扫而光。透过头盔,我可以看见车主脸上的笑容——他有一阵子没有碰自己的车了。……我可以听到油门在空挡下快速运转,发出清脆的“噗噗”声,活力十足。那个声音让我心花怒放,我知道它的主人也是如此。这就像是口技表演者在用机器的声音进行交谈,大声喊着:“太棒了!”

从电工、保时捷修理工,到信息检索公司编辑、智库董事,最后回到从事摩托车修理的工匠生活,两个问题引起了马修的思考:

为什么自己拥有高学历,却无法适应精英分子的工作?

为什么工作的高薪水却不能让人感到幸福?

马修解决这两个困惑的过程,带有明显的哲学气质。


他先回溯了工业时代之前的工匠状态:


那时候要制作一样东西,基本是由工匠独立完成的,他们需要懂得相当全面的知识。比如做一个马车轮子,需要的技能可以一路上溯到怎样挑选合适的树木,何时砍伐它们以及如何风干,再加上动手制作的技艺。

可见,工匠的劳动由两方面因素组成:

1

认知。

比如,做马车轮子所需要的各种知识。

2

动手。

比如,做马车轮子的实际手工劳动。

这两方面因素统一在工匠自身,制作东西的过程更像是艺术家在创作,物品的用料、设计、功能等一切的认识和想法,都由工匠独立掌握并实现。

然而,这种工作模式被一件事彻底改变了

1913年,亨利•福特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线

流水线的诞生,使劳动中的认知与动手因素分离,进而导致了至少3个后果:

白领和蓝领分化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出现分离,不同的工种只要各司其职即可。不要以为“流水线”只存在于工厂,无形的“流水线”几乎存在于所有公司。无论蓝领白领,一旦进入工作,就成了机器的一部分,执行感远远超过了成就感。

动手能力被轻视,体力劳动被误解


工具从通识教育里消失了;

过去我们自己制作的东西,现在靠购买;

过去我们自己修理的东西,现在干脆直接换个新的;

技术工人可能会被贴上“文化水平低”的标签;

年轻人宁可进入三流大学也不愿选择技术学校;

……

流程化工作影响了道德

马修引用了一位观察家在流水线发明后不久所注意到的变化:

科学的管理者们……痛苦地抱怨他们必须从水平低下、目无法纪的应聘者中招聘自己的工人;相比之下,20年前来申请工作的都是能干高效且自重的手艺人。

对白领工作也是同样,当任务指标被不断加码,工作质量就会下降,而为了完成任务我们必须狠下心不去纠结后果。

马修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之所以我们对工作感到痛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动脑和动手的分离,我们每个人都被“异化”了,成了机器的组成部分,不再自由和完整。

那么,还有救吗?

当电工、修理工的成功经历给了马修启发:自己最终回到摩托车修理店,不就是因为这份工作既考验智慧,又有动手创造的成就感吗?


他确信自己找到了医治工作痛苦的解药——重拾“工匠精神”。

到底什么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内涵,书中强调了两点:

动手能力

在当今社会,动手能力似乎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一方面,总有精明的经济学家会指出:自己制作东西要承担“机会成本”(你花在制作东西的时间本可以用来挣更多的钱);精明的教育家也指出:培养手艺人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因为手工艺一定程度上已被视为过时。

另一方面,基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划分,很多人会误以为体力劳动不需要知识。实际上,体力工作更需要脑力投入,因为动起手来就会发现,实际的情况与理论存在出入,需要更多地动脑进行判断。马修觉得修理摩托车所需的脑力活动甚至超过之前在智库的工作,缺乏相关的知识框架,就无法看出问题所在。

道德因素

有些问题,我们以为根源在知识或技术水平,而实际上,根源可能在态度等道德层面。甚至可以说,认知能力的基础是一种道德能力。


比如,把问题摩托车送到修理店后,遇到道德能力欠缺的修理工会怎样呢?来看看另一本书,《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作者波西格的遭遇:

“看起来像是小孩子”的修理工把收音机音量开到最大,一边蹦蹦跳跳一边聊天,最后终于有个人过来漫不经心地听了一下活塞的敲击声,就判断道:“哦!是梃杆出了问题。”

结果摩托车大修了3次,反而越修毛病越多。

波西格说,“他们都是专业人员,做起事来却像猩猩一样,没有真正地投入”。

可见,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修理工,必须真正地投入。问题并不会清楚明了地摆在那里。活塞敲击声也许听起来像是梃杆松动,但作为优秀的修理工,必须不断留意自己犯错的可能性——这是一种美德。

所以,在杰出的工匠那里,“工匠精神”不仅意味着出色精湛的技艺,同时也意味着专注、谨慎的美德,意味着对修造之物倾听和关心。东西需要被修理和照顾,不亚于需要被创造。

如何通过工作实现幸福?

与其说《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探讨的是“工匠精神”,不如说它探讨的是重新把握生命的真谛。

听起来有点玄奥,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怎么实现幸福生活?进入大公司,拿一份高薪,就会幸福吗?

衣着光鲜,西装革履,手提公文包,出入高档写字楼,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白领”形象,于是很多年轻人的志愿就变成大学毕业后加入白领的浩荡队伍,在格子间里占据一席之地。然而当他们得偿所愿后不久,很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

忙碌了一天,却说不清自己到底干了些什么,失落感如影随形,日子越过越麻木。工作恰如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这样的工作,薪水再高也只是无聊和无用感的补偿。

在序言中,马修回忆了曾在北京遇到的一位修自行车的师傅:

他有一辆敞篷的手推车,里面摆放着众多自行车零部件和修理工具……他工作起来自信满满,基本上不说话。他的举止看上去完全不像是在做生意,好像根本没有必要去推销自己的服务。他身上也没有任何企业的标志……他已经找到了一种谋生的方式,用不着满嘴废话。……


面对像“这辆车没事吧”这种问题,他的回答直截了当,根本不用去考虑什么办公室政治,无需受制于什么中央权力。每天工作结束后,他可以看到自己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为自己解决的那些问题而自豪。

在当今的社会里,这其实是一种杰出的成就。


或许你现在正对未来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往何处走;也许你对目前的工作生活状态感到厌倦,觉得幸福离自己很遥远。虽然《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并不是那么好读,但它提示的理念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幸福和价值不在于是否身居高位,不在于是否日进斗金,幸福在于能将动手和动脑结合在一起,工作和生活不会完全脱离,幸福在于我们能做一个完整的人。

或许,你还想看看这几位匠人的故事

(点击图片,立即查看)





 在书单公号首页回复“匠人精神”,给你看一部在B站上被90后热捧,打分比《太阳的后裔》《琅琊榜》还高的央视纪录片。



▼点击阅读原文!

Copyright Disclaimer: The copyright of contents (including texts, images, videos and audios) posted above belong to the User who shared or the third-party website which the User shared from. If you found your copyright have been infringed, please send a DMCA takedown notice to copyright@dreamgo.com. For more detail of the source, please click on the button "Read Original Post" below. For other communications, please send to info@dreamgo.com.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用户推荐收藏至Dreamgo网站,其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及知识版权均属用户或用户转发自的第三方网站,如涉嫌侵权,请通知copyright@dreamgo.com进行信息删除。如需查看信息来源,请点击“查看原文”。如需洽谈其它事宜,请联系info@dream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