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毕业生VS中国高校毕业生最大的不同到底在哪儿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在经济、科学和技术领域的竞争,最终会延伸至教育和人才之间的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指标。每个国家都有一套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英国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创建城市大学,使大学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者,美国高校更加注重创新人才培养。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加以运用和推广,有助于我们建设更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定位

发达国家经历了经济危机、青年人失业、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等一系列问题后,重新思考教育定位问题。欧洲国家重塑高等教育的定位,以提升教学质量、加强学术地位,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基础,从以传统教师为中心的传授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进而培养出的“人才”更有责任感、能够应对各种挑战。以“学生为中心”理论是由学者海沃德(Hayward)提出的,20世纪后期,高等教育从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还有学者提出应从“教”向“学”的思想转变,同样得到世界各国学者们的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是积极的,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更多国外高校选择网络授课,这样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选择自己想学习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有利于学生展开探索,培养创造性人才。“学”应是主动的思考、深入的挖掘,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构建知识殿堂;“教”是学的辅助性工具,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提出质疑。所以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

美国高校始终坚持以培养多样化和创新性人才为主要目标,做法包括:第一,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美国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既包含了为低年级学生设置的自由度较高的必修通识课程,也有为高年级学生设置的专业性强但却有较高选修条件的专业课程,从而保证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第二,以学生为中心。美国高校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师生之间以及学生间的互动和沟通,推行导师制和研究性学习方法,用以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创造性。第三,创建国际化教育条件。鼓励教师和学生走出国门,把学校的国际化程度作为衡量学校综合水平的一个指标。

倾向培养通才的目标取向

一些国外高校建校时间悠久,十分重视学校的人文精神培育和发展。如美国耶鲁大学前校长理查德·莱文所言,“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只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那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耶鲁大学培养人才的理念是:成为专才前先成为通才。很多国外高校在大一和大二期间一般不分专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掌握的知识,修读通识课程,要求所选课程要涉及各个领域。英国高校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本专业的技能还要掌握职业技能,如一般性计算机知识、团队协作能力、社交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德国高校的核心理念是,强调学生自由个性与缜密思维结合以及自主研究与独立学习相统一的人才培养观,旨在培养出具有人文艺术素养和科学技术能力的精英人才,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与讲座教学等多样的教学模式。学生一旦做出了选择,需要严格地按照自己预先安排进行修读,并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社会实践,从而了解社会发展需求并为职业生涯做充分的准备。“通才”来源于梅贻琦的思想,他认为通才应是“无所不思,无所不言”的独立思想者,绝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人。通才的培养能够适应国际化人才需求,在某个领域中擅长多个方面的工作,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变能力、抗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国外大学还鼓励教师与学生进行学术合作,培养学生的联合研究能力。如英国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校提供非常灵活的教学方式供学生自由地选择,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完成团队作业,并为学生配备专业导师,以便及时地在学业、生活和就业等方面做出个性化的辅导。由于国外高校有自由办学权,在兼顾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对学术不端行为处理上也有所不同。如美国高校为加强学生学术水平提出的“学术荣誉制度”具有警示作用。虽然这是一种形式,但有了这种形式的学校在学术水平上有很大提高,普林斯顿大学等也纷纷使用。从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程序上就不难看出,除了有非常严格的成绩、参加各类活动情况、个人的综合能力要求外,更重要的是要考核学生的学术能力。

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

我国自恢复高考后实行文理分开的教育模式。随着教育改革逐渐向国际化教育接轨,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取消文理分科势在必行。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我国的快速发展也吸引了大量的国际人才来到中国。我们国家培养的人才要想与世界接轨就需要符合时代发展,要文理兼通。高校文科生多涉猎理科的知识,培养理性的思辨能力;理科生更应博览群书,提升人文修养,达到内外兼通。高校提供了多种学习形式,如辅修二学历、第二课堂、以交叉学科的方式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为“通才”提供平台,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更要了解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国际关系等信息,做到理论与实践兼通。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既要做到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又要将内在理论转化成为外在动力应用到各个领域。

我们国家培养的人才要重视综合素质的提升,加强人文素养精神内涵,用国际化的标准查找自身差异,高校培养的“人才”既要具备厚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广博的文化储备,仅作为“专才”是远远不够的。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是不可阻挡的,强国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要培养国际化的人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定会“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原标题:发达国家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特点及启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张卓晶   排版编辑:张卓晶

Copyright Disclaimer: The copyright of contents (including texts, images, videos and audios) posted above belong to the User who shared or the third-party website which the User shared from. If you found your copyright have been infringed, please send a DMCA takedown notice to copyright@dreamgo.com. For more detail of the source, please click on the button "Read Original Post" below. For other communications, please send to info@dreamgo.com.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用户推荐收藏至Dreamgo网站,其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及知识版权均属用户或用户转发自的第三方网站,如涉嫌侵权,请通知copyright@dreamgo.com进行信息删除。如需查看信息来源,请点击“查看原文”。如需洽谈其它事宜,请联系info@dream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