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新墨西哥大学UNM校友郎平坚强的铁榔头
2016年里约奥运会结束第13比赛日,中国女排成功复仇晋级决赛。中国女排继续捍卫集体项目的荣誉,她们在一场异常胶着的比赛中复仇击败荷兰队,中国女排跻身决赛将与塞尔维亚队争冠。姑娘们球场上的拼劲绝对值得称赞。
中国女排精神,曾以不惧艰险,不怕牺牲,为国拼命为精神内涵,那些个体价值服从于集体价值,那些超越身体极限的精神品质,被当成是经验在各个领域推广。作为那一代女排精神的践行者和传道士,郎平的身体至今仍残留着那个时候的“馈赠”。
出走美国–不愿当官
郎平,原中国排球队著名运动员、教练员,凭借强劲而精确的扣杀而赢得“铁榔头”绰号。1986年,郎平在创造了中国体育史上的“五连冠”神话之后,功成身退。退役后,她本有担任北京市体委副主任(副局级)的机会,可郎平却做出了令人不解的选择——出走美国做穷学生。
因为,有一次很深刻的教训,让郎平耿耿于怀,发誓不当官。
“那年,我们在湖南的郴州训练。那时的训练基地条件很差,是那种竹棚子,透风的,冬天很冷。一个星期天,郴州基地的主任来找我,说领队让我跟他去一趟国家经委。那个时候的我很单纯,心想,是领导安排的事情我总得去做。到了那儿,我才知道,这个基地主任是向国家经委要钱,说是建设训练基地,我也帮着说话呀。也许,我说话管点用,上面果然给予考虑,很快就拨了钱。但是,我后来才知道,这笔款到位以后,他们并没有马上用来建设训练基地,有人把这情况告到纪检委,还提到了我,说是郎平去要的钱。体委要我写检查。我觉得特委屈,是队里的领导安排我去的,我只知道他们要钱是为了建设训练基地,至于他们拿了钱用在什么地方,我根本不知道。可是,领队把责任推得一千二净,他说他没让我去。体委的批评很严厉:郎平,你要谦虚谨慎,你拿了世界冠军,就不知道天高地厚,到处耍钱!后来,我只得写了个情况汇报交上去,上面也没再追究。”
但这件事的阴影在郎平心里再也抹不去。当了官就得顺着别人说话,上面说什么,你就得说什么。
郎平却没这个“修养”,她称自己“心太软,老同情人,不是当官的料”。更重要的是,她希望自己能学点实在的、科学的、真正有用的东西。所以,1987年4月,郎平离开了北京,到美国留学,并在新墨西哥大学UNM学习体育管理。
一无所有的“国际农民”
郎平想开始另一种生活:普普通通,平平常常。
对于郎平的这一选择,很多人感情上难以接受,他们认为郎平是“民族英雄”,不应该加入“出国潮”。有人试图挽留她:“你是世界冠军,你是有功之臣,国家不会亏待你的。”
郎平觉得自己似乎被误解了,她说:“我不是怕‘亏待’,我就是觉得,国家和人民待我太好,我不能够再躺在‘冠军’的奖状、奖杯上吃一辈子老本,我不能天天坐在荣誉上,你今后还要不要生活了,人是活生生的,我还得去干,想干,就得抛开过去,‘世界冠军’只说明我的过去,而一旦从女排的队伍中退下来,我什么都不是,我得重新学习本领,我得重新开始生活,必须把自己看成‘一无所有’,我前面的路是‘零’,一切从头开始,一步一步地再开辟一条新路。”
到美国后,因为郎平拿的是公派自费的签证,所以不能工作,没有经济来源。
一开始,郎平住在洛杉矶华人朋友家,穿的是奥运会代表团统一的制服,朋友见到就要带她去买衣服。进商店一看,一套普通的衣服都要七八十美元,郎平下不了手,再说,花人家的钱,她心里更不是滋味。
因为不能工作,郎平就只能把朋友家当作公家食堂,吃饱了肚子,吃饿了心。以前都是高高在上的,现在,一下子落到最底层,还得靠人家借汽车、给自己买衣服,郎平所有的优势一时都没有了,心里很难平衡。
后来,郎平慢慢地想通了,美国的“好”,是人家一点点奋斗出来的,来美国学习,就是要掌握自己过去没有的东西,开始新的奋斗。于是郎平离开了华人比较集中的洛杉矶,来到美国西南部的新墨西哥州,进入新墨西哥大学UNM英语与美国文化中心(Center for English Language and American Culture)学习语言。
很多人不理解郎平怎么去新墨西哥州学习、工作?郎平坦言:“加州华人多,大家在一起说的还是中国话,对学习语言不利。我来美国不为镀金,我需要真切的感受、扎实的学习,首先就要过好语言关。我只是选择一个美国朋友比较多的地方,有照应、有沟通,这对于学习语言、了解美国都有帮助。”
郎平的美国朋友劳尔就在UNM执教大学女子排球队。郎平是劳尔的助理教练,而学校给郎平的待遇是,她可以免费读书。移居新墨西哥州,郎平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留学生活。
1987年年底,劳尔暂时要离开学校回美国队准备奥运会,她走以后,郎平夫妇便和她的丈夫约翰一起生活。约翰过去也是美国男排运动员,现在的工作主要是写一些排球方面的书,并为排协做些咨询,约翰对计算机的使用非常熟练,他教郎平懂得计算机。郎平自传中写道:“约翰是个细心的男人,为了让我更快地熟悉英语,他在所有物品上都贴上英语单词,什么电饭锅、电冰箱、电水壶等等,连我们 上厕所的那点时间也不放过,专门去买了给儿童的看图识字的书。有一次,他给我上课,讲人的器官,一边教一边画,鼻子、眼睛、嘴巴,把我当幼儿园的小孩子了,他真的很有意思。”
劳尔夫妇待郎平像家人一样,但郎平觉得不能老让他们来负担她的生活,她必须独立、自给。那年夏天,郎平参加了美国的排球夏令营,去教孩子们打排球,对她这样一位世界级的运动员,他们比较尊重,支付的工资也相对高一些。整个夏天,有十周时间,郎平在十个夏令营做教练,从美国最东部的纽约一直做到美国最西部的旧金山。这个夏天很辛苦,一是当时郎平的语言还不过关,要表达点什么特别费劲,很伤脑筋。二是经济上的拮据,每次夏令营结束,夏令营的组织者都要让大家聚一聚,一块儿去附近的餐馆吃一顿饭,AA制。这样吃一顿,相当于他们在北京的一个月工资,郎平心里很舍不得,有时就找借口推托。
第一次回国,和女排老队员一起去哈尔滨市打一场表演赛,郎平的那些老队友,大都是处长、主任级干部,可她还是个穷学生,她笑称自己是“国际农民”。
人生第二次起航
不过就是这样一位“国际农民”,经过艰苦的磨砺,不仅通过了托福考试,还经过严格的考试成为UNM体育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郎平1989年到意大利摩迪那俱乐部打球。1990年她应召回国参加第十一届世界女排锦标赛;1991年她回新墨西哥州继续完成学业,并任UNM女子排球队教练。期间历任八佰伴全明星队和世界超级明星联队主教练,并应邀出任美国排球协会全美训练中心总教练。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必须勤工俭学给自己挣学费,更重要的是,这对我们中国运动员的价值是一种证明。”
大学毕业后,郎平留在美国生活,直到1995年应邀回国执教。而这段8年的海外生活经历,历练了她的心智,她已经把自己这个“世界冠军”一脚一脚地踩到地上了,踩得很踏实。
郎平说,如果她没有经历过出国后“一文不名、一无所有”的生活,没有这些起起落落、沉沉浮浮的经历,她的人生不会有第二次起航。
说起自己的执教经历,郎平却是轻描淡写:“排球是个集体项目,需要很多人的合作,我的成功必定是很多人合作的成功。我很幸运,遇到了很多好的机会,团队也很配合。”
内容摘选自《激情岁月——郎平自传》部分章节。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用户推荐收藏至Dreamgo网站,其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及知识版权均属用户或用户转发自的第三方网站,如涉嫌侵权,请通知copyright@dreamgo.com进行信息删除。如需查看信息来源,请点击“查看原文”。如需洽谈其它事宜,请联系info@dreamgo.com